7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的通知》,规划700号段作为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专用码号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安全的通信环境。
直击个人信息泄露痛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点完外卖后,频繁接到各种推销电话;收完快递后,个人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泄露。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手机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在各个环节的随意流转。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精准诈骗,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痛点。它通过为用户分配临时“隐私号”,在点外卖、收快递、打网约车等场景中,代替真实号码进行通信。以网约车服务为例,司机和乘客可通过打车平台临时分配的“中间号”进行联系,双方都无法看到对方的真实电话号码,从而有效保护个人隐私。在网络购物和外卖服务中,同样通过临时生成的“中间号”,隐藏订单收件人和消费者的实际号码,让商家和骑手只能通过“中间号”与收件人或消费者取得联系。
产业观察家许意强表示,这种服务模式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安全的通信环境,也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推广,能够让用户更加放心地使用各类互联网服务,促进线上经济的繁荣发展。
破解号码保护服务难题
尽管一些即时配送、电商平台、网约车等领域的头部企业,以及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此前已探索和尝试过使用“中间号”来保护用户隐私,但在实践中却面临诸多问题。
一方面,企业多使用手机号码作为“中间号”,导致用户难以区分来电是“中间号”还是对方的实际号码,无法准确判断是否接听。这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可以利用这一漏洞,冒充“中间号”进行诈骗。
另一方面,业务涉及主体较多,缺乏统一的技术实现标准及服务规范要求。运营各方责任不够清晰,业务流程实现方式也不尽相同,这给服务稳定性带来了巨大挑战。不同平台之间的“中间号”服务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导致通信中断或信息传递不准确,影响了服务的正常使用。
此外,还存在部分“散乱差”企业为逃避监管,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批量使用手机号作为“中间号”拨打商业营销电话,甚至将其用于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给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推广带来了负面影响。
据介绍,700号段的规划,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从形式上看,700号段与手机号码明显区分,方便用户识别。当用户看到以“700”打头的15位号码来电时,就能明确知道该次通信启用了号码保护服务,从而放心接听。从数量上看,700号段可以满足未来快递、外卖、网约车等场景千亿级的码号资源需求,为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既是要制定一套可持续的方案,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是要在业务全流程做好动态管理和安全保障,落实好码号、业务和电信网络诈骗等管理要求,努力营造健康干净安全的信息通信消费环境,切实维护用户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个人信息保护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号码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
为了确保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顺利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从多方面系统部署了试点工作。
完善政策制度是基础。通知明确了业务定义和业务参与方,明晰了应用平台提供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业务使用方等三方参与主体的责任边界和相关要求。强化合规经营、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加强商业营销电话防控等业务管理要求,限制应用平台提供方“转租转售”,从制度层面规范了业务开展,保障了用户的合法权益。
稳步推进试点是关键。考虑到业务开展涉及多方调整,通知设置了3个月试点准备阶段、3个月试点过渡阶段、2年正式试点阶段。这种循序渐进的推进方式,给了各方足够的时间进行技术调整和业务磨合,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试点过渡阶段结束后,将全部使用700专用号码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进一步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号码保护服务不会影响正常通信。当服务人员或用户使用“中间号”联系对方时,双方拨打和看到的号码均是“中间号”,网络中会将“中间号”最终翻译成对方的实际号码完成通信。这一技术实现方式,既保障了互联网平台的商家、配送等服务人员能够联系到用户,又避免了用户实际电话号码的泄露,实现了安全与便捷的有机统一。
许意强表示,700号段的规划为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完善政策制度、规划专用号段、稳步推进试点等措施,号码保护服务业务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干净安全的信息通信消费环境,切实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
北京商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