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压舱石,是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单元。百强县以占全国约2%的土地面积和7%的人口规模,创造了超10%的GDP总量;以5%的县域数量贡献了县域26.5%的GDP。
□ 县域区域功能发展特征明显,要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县域高质量发展。大城市周边县、陆地边境县、沿海县、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应依托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实现发展。
日前举行的2025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发布了《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研究显示,百强县以占全国约2%的土地面积和7%的人口规模,创造了超10%的GDP总量;以5%的县域数量贡献了县域26.5%的GDP;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贡献县域约30%的二产增加值及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部县域的40%。百强县作为增长领头雁、创新试验田、富民先锋队,挑大梁作用明显。
据介绍,百强县经济规模由2015年的7.4万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12.6万亿元,增长近一倍,2015年至2023年百强县GDP占全国GDP比重维持在9%以上。2024年千亿县数量增加到62个,GDP超900亿元的准“千亿县”达到21个,800亿元以上县域数量超过100个,700亿元以上县域接近150个,竞争持续加剧。
县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主阵地。赛迪研究院副院长乔标表示,县域贡献了全国40%左右的GDP、40%以上的第二产业增加值、46%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压舱石,是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单元。
赛迪顾问副总裁、赛迪方略总经理兼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认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表现特征。其中,新型工业化是核心驱动力,新型城镇化是重要战略支点,乡村全面振兴是重要保障,共同富裕是根本目标。
研究显示,县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财政实力企稳回升但区域间差距拉大,工业压舱石作用凸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强省强县强企”特征明显,绿色工厂创建成效显著,产业发展载体建设提速。县域梯队总体呈现“头部领跑,中部扩容”特征,千亿县引领、准“千亿县”追赶,部分县域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据统计,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7席,中部地区占18席,西部地区占12席,东北地区仅占3席,东部地区优势明显。整体呈现出“强县强省”特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25席、15席和12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3位。
此外,研究显示,海洋县和陆地边境县具有较强发展潜力。海洋县和陆地边境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是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我国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等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乔标表示,县域要结合实际,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还要科学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提早布局和找准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找准制约创新的关键点,探索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成果转化的新模式,营造创新生态,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的堵点,以科技创新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乔标说。
余德彪建议,县域区域功能发展特征明显,要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县域高质量发展。大城市周边县、陆地边境县、沿海县、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文旅名县应依托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实现发展。陆地边境县应加快推进从“开放末梢”迈向“双循环节点”,从“政策洼地”转向“制度高地”;沿海县应依托海洋资源和港口设施,逐渐向高技术、高效能和高质量“三高”产业快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