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十字路口的美联储:鲍威尔首提'双暂停' 降息路径陷入前所未有不确定性
文 / 慧雅
2025-10-30 11:51:25
来源:亚汇网
1990年以来第三次"双向反对"奇观
当美联储公布投票结果时,市场惊愕地发现竟有两位决策者同时投下反对票——这是自1990年以来第三次出现"同一次会议同时存在鸽派激进派与鹰派"的极端分化。堪萨斯联储主席施密德坚持认为"通胀压力未消,不应降息",而美联储理事米兰则主张一次性降息50基点以对抗就业放缓风险。这种分裂远非简单的意见不合,而是折射出美联储内部对经济前景的根本性分歧。
更令人玩味的是,就在三个月前的9月会议上,略占多数的官员还预计今年会再降息两次。如今,部分官员已开始质疑这种共识的合理性。纽约联储前主席杜德利在会后分析指出:"这种投票分裂恰恰说明,美联储正站在货币政策转向的十字路口——鸽派试图用激进降息抵御经济放缓,鹰派则警惕通胀卷土重来的风险。"
这种分裂在数据层面得到印证。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的三个月内,平均每月新增就业岗位仅2.9万个,远低于去年同期的8.2万个。但问题在于,9月和10月的非农数据因政府停摆而缺失,美联储不得不依赖"现有指标显示经济温和扩张"的模糊表述。正如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英格利希所言:"他们自9月以来几乎没获得新信息,但不确定性反而倍增。这种数据真空让任何政策判断都像在迷雾中驾驶。"
停摆阴影下的决策困境
政府停摆造成的"数据断更"正在重塑美联储的决策逻辑。原本应每月更新的非农就业报告停在8月,通胀指标因关税扰动呈现"商品通胀上升、服务业通胀回落"的分化态势。这种数据缺失迫使决策者不得不依赖"可用指标"——但这些指标往往滞后且不完整。
美联储官员的担忧集中在劳动力市场。虽然8月失业率仍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新增就业的放缓已引发"需求下降还是供给减少"的争论。圣路易斯联储前主席布拉德指出:"如果每月新增就业降至5万仍被视为'健康',那将是思维模式的重大转变。但并非所有官员都接受这种新常态。"更严峻的是,移民政策变化可能使维持失业率稳定所需的月度新增就业岗位数从疫情前的9万降至5万以下——这一数字远低于疫情后移民激增时期的15万。
这种数据困境在鲍威尔的新闻发布会上暴露无遗。当被问及12月是否降息时,他罕见地使用"数据标准将更为严苛"的表述。纽约梅隆投资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莱因哈特解读:"这意味着美联储需要更确凿的证据来证明经济放缓,才能继续降息。在数据真空期,暂停降息的门槛反而降低了。"
鲍威尔的"双向绞索":数据依赖与市场预期的博弈
凌晨2:30的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的每个措辞都被市场放大审视。他强调"未来政策将完全取决于经济与通胀数据表现",但随即抛出"12月降息并非板上钉钉"的警告。这句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市场此前对12月降息的乐观预期——黄金期货应声下跌1.2%,标普500指数期货跌幅扩大至0.8%。
这种"前瞻性紧缩"的信号背后,是美联储对双重风险的权衡。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下行风险上升:截至8月的三个月平均新增就业仅2.9万,远低于疫情前水平;另一方面,通胀因特朗普关税政策持续承压,商品价格因关税上涨推高通胀,服务业通胀虽回落但速度放缓。布拉德警告:"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过于乐观,现在的判断几乎完全依赖于非农就业的放缓——但若数据稍有改善,降息预期可能迅速逆转。"
更微妙的是,美联储同步宣布的"缩表调整"计划。从12月1日起,美联储将结束资产负债表缩减,并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赎回资金再投资于短期国债。这一"量宽式操作"与利率决议形成对冲:表面上是继续宽松,实则通过调整资产组合结构控制长期利率。正如鲍威尔所言:"货币市场出现压力迹象,促使我们决定结束缩表——但这与利率决策是独立的。"
通胀与就业的终极命题
在华盛顿的智库会议室里,经济学家们正围绕"劳动力市场脆弱性是否足以支撑继续宽松"展开激烈辩论。支持降息阵营引用美联储最新模型:若不降息,就业市场可能进一步恶化;反对阵营则强调"关税驱动的通胀可能重现",尤其是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加征关税。
前美联储高级顾问、现纽约大学教授马克·格特勒指出:"真正的核心矛盾已从'通胀是否可控'转向'劳动力市场是否脆弱'。如果就业市场不再'火热',通胀之火也难以继续燃烧——但这种判断需要更精确的数据支撑。"这种观点在美联储内部得到呼应:许多官员认为由关税推动的价格上涨"将是短暂的",但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因数据缺失而难以判断。
芝加哥联储的研究报告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通过分析消费者支出、股市表现及整体经济活动,他们发现"强劲的消费与高企的股市可能意味着经济比预期更有韧性"。这种"经济韧性论"与"就业脆弱论"形成直接对冲,让12月会议的决策更添变数。
从乐观预期到谨慎重估
美联储决议公布后的24小时内,全球市场经历了戏剧性的反转。原本几乎完全计价12月降息的期权市场,隐含波动率指数VIX飙升15%;黄金期货从1980美元/盎司高位回落至1920美元;美股期货由涨转跌,道指期货盘中下跌超300点。
这种波动背后是市场对"数据依赖型政策"的重新认知。交易员们意识到,美联储已从"预防式降息"转向"数据验证式降息"——每次降息都需要更确凿的经济放缓证据。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祖斯在报告中写道:"鲍威尔的表态意味着,12月降息需要看到9月和10月的非农数据显着恶化,或者通胀出现更明确的回落信号。否则,暂停降息的可能性将大幅上升。"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欧洲央行官员暗示可能推迟降息,日本央行则重新评估通胀前景。新兴市场面临资本流动的新挑战:如果美联储放缓降息步伐,美元可能重拾升势,对依赖外资的新兴经济体构成压力。
12月会议的三大看点
随着12月会议临近,市场聚焦三大关键问题:
数据真空如何突破:美国政府能否在12月前结束停摆、恢复官方数据发布?若数据继续缺失,美联储可能不得不依赖"替代指标"或私营部门数据,但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存疑。
通胀与就业的权重博弈:在"最大就业"与"2%通胀"的双重目标下,美联储如何权衡?如果9-10月非农数据意外强劲,是否会动摇继续降息的决心?
政策沟通的新挑战:鲍威尔如何平衡"数据依赖"与市场预期管理?过于模糊的表述可能加剧市场波动,过于明确的信号又可能限制政策灵活性。
在这场迷雾中的驾驶中,美联储的每一次转向都可能牵动全球市场的神经。正如鲍威尔在发布会结束时所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依赖数据指引——但数据本身,可能正在被迷雾笼罩。"此刻,悬停的利率之刃,正等待下一次数据的破晓。
未知的十字路口
这场深夜的利率决议已在全球市场激起层层涟漪。从华盛顿到东京,从伦敦到香港,交易员们正重新校准他们的模型,投资者们则紧张地审视着每一个经济数据点。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美联储的决策已不再是简单的"降息或不降息",而是一场关于信任、数据与预期的复杂博弈。当鲍威尔说出"12月降息并非板上钉钉"时,他不仅在警告市场,更在提醒所有人:在这个数据迷雾笼罩的时代,谨慎比激进更重要——因为下一次转向,可能就在数据揭晓的瞬间。
(亚汇网编辑:慧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