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8月20日),美元/日元下跌147.392,暂报147.381,跌幅0.19%。
市场基本面分析
日本央行作为日本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构,其政策动向与日本经济的运行状况、全球经济环境等紧密相连。当前,日本经济处于复杂的复苏进程中,日本央行的政策选择面临多重挑战,以下从关键维度展开分析。
经济增长:复苏乏力,内生动力不足
日本经济增长呈现出持续乏力的态势,尽管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偶有亮点,但内生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从GDP数据来看,近年日本经济增速始终在低位徘徊,甚至多次出现季度性负增长。制造业作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受全球贸易环境恶化、供应链中断以及海外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生产活动持续低迷,部分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下滑。
服务业虽然在经济中占比提升,但增长动能有限,消费市场表现平淡。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储蓄率居高不下,制约了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日本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从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潜力形成压制。这种经济增长的疲软态势,使得日本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得不以刺激经济复苏为重要目标。
通胀水平:回升缓慢,远低于目标
日本的通胀水平长期处于低位,尽管日本央行多年来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试图将通胀率提升至2%的目标水平,但效果并不理想。核心CPI(剔除生鲜食品)长期在1%以下波动,甚至在部分时期出现负增长,通缩压力始终存在。能源价格的波动对日本通胀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国内需求不足,企业难以将成本上涨有效传导至终端消费品价格,导致整体通胀回升乏力。
居民和企业的通缩预期根深蒂固,企业在定价和工资调整上较为谨慎,消费者也倾向于延迟消费,等待更低价格,形成了“低通胀—低增长”的恶性循环。这种低通胀环境使得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也增加了其退出宽松政策的难度。市场普遍认为,若通胀无法持续回升至目标水平,日本央行的宽松政策可能会长期维持。
货币政策:超宽松持续,政策工具面临考验
日本央行是全球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时间最长、力度最大的央行之一,长期维持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并通过大规模量化宽松(QE)、收益率曲线控制(YCC)等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其目的是压低长期利率、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推动通胀回升。
然而,长期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银行体系盈利能力受损,净息差持续收窄,部分中小银行面临经营压力;金融市场定价机制扭曲,资产价格泡沫风险积聚;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财政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尽管如此,由于经济复苏和通胀回升不及预期,日本央行暂时难以退出超宽松政策,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正面临严峻考验。
就业状况:失业率低位,结构性问题突出
日本的失业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得益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传统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部分调整。但就业市场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非正式员工占比上升,他们的工资水平较低、工作稳定性差,导致整体收入增长缓慢,进而影响居民消费能力。
同时,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部分行业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尤其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领域,但由于劳动力技能不匹配、地域分布不均等原因,劳动力资源无法有效配置。这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虽然没有引发大规模失业问题,但对经济效率和居民收入提升形成了制约,也使得日本央行在刺激经济时,难以通过就业市场的传导有效拉动消费和通胀。
外部环境:全球经济波动,汇率影响显著
日本经济高度依赖外部市场,全球经济的波动对其影响显著。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导致日本的出口受到较大冲击,出口作为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增长乏力进一步拖累了整体经济。
汇率波动对日本经济和日本央行的政策选择影响尤为突出。日元作为避险货币,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市场避险情绪升温时往往升值,这会削弱日本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加剧通缩压力。日本央行多次对日元汇率过度波动表达关注,甚至采取干预措施稳定汇率。此外,美联储等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也会通过资本流动、利差变化等渠道影响日元汇率和日本国内金融市场,增加了日本央行政策操作的复杂性。
综合来看,日本央行面临的市场基本面呈现出经济增长乏力、通胀回升缓慢、超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以及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特点。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日本央行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日本经济数据的变化、日本央行的政策动向以及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局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以把握市场走势。
美元/日元技术走势分析
(美元兑日元)价格在最后一盘中下跌,试图获得可能有助于其复苏并再次上涨的积极势头,并且它仍然依赖其EMA50的支撑,受到短期突破之前看跌修正趋势线的影响,伴随着(RSI)达到超卖水平,与价格走势相比被夸大了,表明开始形成正背离。
支撑位:147.21 147.31 147.38
阻力位:147.55 147.65 147.72
(亚汇网编辑: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