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轴线迎来申遗成功一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年内,借助中轴线申遗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北京在城市更新、旧城保护及古建筑盘活等方面取得了更多成果。
建筑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城市的变迁是一场漫长而伟大的进程,从微观的建筑空间延伸到宏观的城市规划,建设者们通过将新的功能模块植入老城区域,在承载历史重量的同时让城市焕发生机。相较于拆建模式,城市更新中如何平衡现代化需求与建筑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让老建筑重新焕发活力,是建设者需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从中轴线向西,一座商业新地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作为北京市中轴线申遗后首个标志性城市更新工程,中海大吉巷在今年5月开业后受到了周边居民的广泛关注,首日客流量超20万人次,目前总接待人数超500万人次。
资料显示,坐落于老宣南核心区域的大吉巷总体量达36万平方米,集多业态融合风貌区、共生模式首都风貌保护区、住宅区为一体。这片区域有众多会馆遗迹、历史名人的故居,包括康有为故居、米市胡同29号院、《每周评论》旧址等,骡马市大街上八百多年的脚步声交汇融合,成就了独特的城市韵味。
古迹的汇集成就了项目今日的风貌,走入大吉巷,可见中海地产“像修文物一样织补城市”的理念。在项目中,中海地产对重点历史文物建筑进行精细化评估、编码分类,挖掘出48处有保护价值的院落,61处一般传统院落,9处珍贵历史构筑物,5条传统胡同,其中康有为故居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修复中中海团队通过现状勘察与历史资料交叉比对,完成对建筑“修旧如旧”的更新。如今的康有为故居已经被打造为可触摸的历史记忆博物馆,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实践范本。
在大吉巷项目中,古都文脉的厚重底蕴与现代商业的蓬勃活力相互碰撞、深度融合。历经兴衰,城市文脉的延续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建筑保护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建筑的最终使用者还是业主本身。
正如清华设计院在承担北京中轴线系列保护治理工作中所提及的:当“老城保护”替代“旧城改造”,需要关注老城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复杂的现实民生,结合“共生院”的概念和“老胡同·现代生活”的原则,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方向。如在钟鼓楼毗邻街区的综合治理工作具体操作中,清华设计院、北规院团队梳理空间整治与居民生活关系,会同街道、工程指挥部及相关局办,进院入户,沟通座谈,一户一案制定治理方案,将整治任务提升为一项兼顾遗产风貌保护和民生福祉提升的综合性工程。
同样在大吉四合院遗产的更新保护中,中海团队传续四合院的“和谐共居”精神,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创新提出“共生”解决方案。其中,共生院模式将四合院“院落相依”的居住美学延续下来,让传统建筑在现代生活中真正“活”起来;共生街区模式则通过多元业态的有机植入,为新老居民编织充满活力的社区纽带;共生建造模式下,业主们得以参与到风貌保护中来,让城市更新成为一场更温暖的共建行动。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明显提升。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生命需要延续,一旦停滞即宣告终止。正因如此,城市更新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唯有以创新和实践投入其中,才能让城市“常居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