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银行系财险“双子星”谁更亮眼?!中银保险、建信财险的“同”与“不同”

文 / 小亚 2025-07-17 23:01:55 来源:亚汇网

登录亚汇网APP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险企高参
在财险公司几大财务指标——保险业务收入、净利润、投资收益、综合成本率等方面,中银保险与建信财险的距离已逐渐拉大…
目前,保险业有70余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其中出身“银行系”的仅有两家——中银保险和建信财险。
这对“双子星”同样背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资产规模、经营状况却迥然不同——中银保险成立于2005年,今年刚好成立20周年,总资产达146亿;建信财险则要“年轻”许多,成立于2016年,经营至今9年,总资产17亿;建信财险的各级分支机构数量仅有9家(含总公司),而中银保险则拥有多达150家(含总公司)分支机构。
2024年末第四季度中银保险风险综合评级为AAA,建信财险2024年前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均为BB类,虽在财险公司几大财务指标——保险业务收入、净利润、投资收益、综合成本率等方面,中银保险与建信财险的距离已逐渐拉大,而后者的消费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量却正迎头赶上…
保费规模差距大:
中银保险去年保费收入62亿,仍在恢复期,建信财险去年保费6.7亿,波动前行
对于无论哪家保险公司来说,保费规模都是护城河。
由于公司规模、分支机构数量差距明显,中银保险和建信财险两家保险业务收入量不在一个量级之上,例如2024年末中银保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2.12亿元,建信财险则为6.71亿元,几乎十倍的体量之差,且发展态势各异。
分别来看,近十年间,中银保险经历2020年的大幅波动后仍处在恢复期。2016年至2019年,中银保险相对保持较高增长,分别50.33亿元、57.68亿元、60.51、66.86亿元。2020年受特殊时期影响,该司保险业务收入较2019年大幅降低22.09%至52.09亿元,2021年至2024年间有所恢复,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57.72亿元、58亿元、60.55亿元、62.12亿元。即便每年都保持增长,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2021年至2024年中银保险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0.81%、0.49%、4.40%、2.59%。
反观建信财险,同样在2020年经历波动,总体上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具体来看,建信财险2017至2020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45亿元、3.84亿元、5.48亿元;2020年下滑6.02%至5.15亿元后,2021年强势反弹27.77%至6.58亿元,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5.97亿元、6.22亿元、6.71亿元,然而2025年一季度同比下降9.25%,至3.53亿元。
2
投资收益与成本率两座大山:
中银保险连续九年盈利
建信财险去年投资收益骤降,再亏0.09亿
盈利情况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中银保险近几年净利保持增长,增速略有放缓,2016年至2024年分别为0.91亿元、1.85亿元、2.05亿元、2.42亿元、3.16亿元、3.19亿元、3.02亿元、3.33亿元、3.47亿元。2017年至2024年对应增长率分别为103%、10.81%、18.05%、30.58%、0.95%、-5.33%、10.26%、4.2%。可以看出,净利润增速由三位数逐步降低至个位数。
反观建信财险,成立时间较晚,作为一家刚满“九岁”的财险公司,虽然前三年开启“微利模式”,但仍累计亏损5.35亿元。
具体来看,建信财险在展业前5年净利润负增长,2016年至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0.37亿元、-2.29亿元、-1亿元、-0.98亿元-0.74亿元,2021年起逐渐开始盈亏平衡,2022年盈利0.02亿元,2023年净利润增至0.07亿元,是历年最高。但到了2024年再度亏损0.09亿元。2025年一季度实现微利0.0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作为财险机构,投资收益和承保利润均是重要盈利支柱。
投资收益方面,中银保险的表现排在同业前列,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该司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98%、3%、4.2%、0.77%。同期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75%、3.29%、5.54%、0.51%。2024年报显示,中银保险投资收益为3.66亿元,同比增长18.29%。
相比之下,建信财险的投资收益表现则截然不同,近三年逐步下滑,已处于行业尾部。2022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19%、4.11%、0.39%、0.56%。同期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0.09%、2.35%、3.32%、0.57%。值得注意的是,建信财险的投资收益在2024年骤降,同年,该司投资收益的绝对值亦缩水90%至392万元。
承保端,建信财险的综合成本率连续多年居高不下,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建信财险2022年至2024年综合成本率分别为106.52%、107%、103.27%,2025年一季度104.58%。分析其成本结构发现,建信财险的综合费用率推高了综合成本率,13精数据显示,2024年中小型公司综合费用率为31.0%,同期建信财险则为41.94%,高出行业平均十多个百分点。
将视角转回中银保险,虽然其投资表现相对出色,但其综合成本率的控制相对较好,只不过2024年较2023年陡然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正逼近100%的临界点。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98.94%、96.69%、99.1%。2025年一季度为93.59%。
在综合成本率增高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品结构的不妥当。
产品结构直面挑战:
健康险为第一险种,承保利润均为负值
在健康险成为许多财产险公司新战场的背景下,中银保险和建信财险不约而同地将健康险作为主打产品进行布局。与此同时,健康险业务的承保盈利对这两家机构似乎都显得较为艰难。
中银保险历年年报显示,该司从很早就注重健康险发展,并且健康险在2021年成为该司销售的第一大险种。年报显示2019至2024年中银保险健康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1.56亿元、12.69亿元、14.63亿元、15.29亿元、17.32亿元、18.2亿元。亮眼保费增长的背后,该司承保利润持续承压,仅2023年实现微利润,2019至2024年,中银保险健康险承保利润分别为-2.46亿元、-3.39亿元、-3.07亿元、-1.13亿元、0.07亿元、-1.16亿元。
建信财险也面临同样问题,回溯该司2017年至2024年的表现,建信财险健康保险仅2018年实现承保盈利,其余年份均亏损,累计亏损达3亿元。具体来看2017年至2024年承保利润分别为-0.71亿元、0.18亿元、-0.53亿元、-0.59亿元、-0.27亿元、-0.54亿元、-0.29亿元、-0.25亿元。
当核心的健康险业务持续承压、难以贡献承保利润时,第二大险种的经营表现就变得尤为关键,成为平衡整体业绩的重要砝码。对于中银保险而言,车险作为其第二大业务板块,却依旧面临盈利挑战,至少已连续五年录得承保亏损。具体来看2019至2024年车险保费收入为22.02亿元、14.12亿元、13.45亿元、13.32亿元、14.47亿元、16.1亿元。承保利润分别为-2.27亿元、-1.1亿元、-3.51亿元、-1.45亿元、-2.56亿元、-0.62亿元。这意味着,其两大主力险种均未能有效支撑承保盈利。
相比之下,建信财险的第二大险种——企财险,其经营状况则显现出相对积极的信号,成为整体业绩中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该险种累计实现承保利润4841万元。尽管早期和部分年份仍有波动,但近年来,尤其是2024年,呈现出明显的改善趋势,具体来看2017年至2024年承保利润分别为-570万元、-495万元、746万元、-126万元、111万元、1291万元、-74万元、3958万元。
高管皆具银行背景:
中银保险管理层“一正四副”
建信财险高管精简,新晋董事长梁海燕母行核心部门
银行系保险机构有一普遍特点——公司高层多是银行系统出身。或与公司体量相关,中银保险的高管数量要多于建信财险。
《险企高参》从中银保险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了解到,该司领导班子为:董事长田传战、总经理崔大杰、副总经理许赞军(兼任财务负责人)、马兴宏、李楠、严亮、纪委书记楚延鹏、董事会秘书黄依民、审计责任人杨朝霞、合规负责人、首席风险官余修斌、总精算师黄晓钟。
上述管理层出身于三大方向:中国银行、中行集团其他子公司或是此前供职于其他保险机构,中行出身的占绝大部分。比如田传战2017年加入中银保险之前职务是中行中小企业部副总经理,崔大杰则是先从中行金融机构部高级客户经理(保险)、主管调任至中银三星人寿相继担任副总经理、总经理,2023年履新中银保险党委副书记职务。2024年度中银保险执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预估薪酬总额1930万元,较上年增幅12.4%。
建信财险管理团队人数则更为精简,董事长梁海燕之外,公司高管团队共6人:
除分管合规条线的安峰与精算负责人杨晶晶曾任职安邦系险企外,其余高管均出身建行,且财险机构工作经验稀缺。薪酬方面,建信财险关键管理人员薪酬总额增长8.8%至1041.4万元。
背靠大行背后:
战略打法迥异,内部治理谁更胜一筹?
提起“银行系”险企,其背靠的总资产数十万亿,堪称航空母舰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是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大多数银行系保险机构来说,借力母行线下网点,往往能得到快速发展。只不过有的时候,作为一家独立法人机构太过依赖股东资源,长期来看是否是好事还有待考量。
《险企高参》发现,虽然同为大行系的财险公司,中银保险和建信财险的本质差异不仅局限于规模大小,二者与母行的“互动逻辑”,或者说战略定位更是两种“画风”。
中银保险在公司介绍中这样表述:依托中国银行集团全球化综合化经营优势着力打造“值得信赖的财产保险公司”;而建信财险在官网中写道:肩负着“服务建行集团战略、服务建行集团主业、服务建行集团客户”的担当使命,致力于发展成为最具特色和价值,专而美的智慧型银行系财产保险公司。“依托中行优势”与“肩负服务建行使命”的差别无需多言。
战略定位的底层逻辑差异,也在报表上有所体现。从年报数据来看,2017年至2024年,建设银行渠道保费收入占建信财险总保费比重为73%、41.15%、33.39%、66.21%、71.43%、67.17%、63.99%、63.19%。
而中银保险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中国银行渠道保险业务收入占中银保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为,27.86%、29.09%、28.97%、29.98%。
规模、网点都要比中银保险小(少)上不小的建信财险,在消保投诉数量上却大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就两家机构年报中的消费投诉管理情况来看,中银保险近几年投诉量逐年递减。2024年,中银保险监管投诉48件,排第42位,较上年度排名进步8位;亿元保费投诉量为0.79件/亿元,排第54位,与上年度相比进步7位;万张保单投诉量为0.09件/万张,排第39位,较上年度进步2位;累计受理自收投诉179件,较去年同期减少30.35%。
据建信财险年度信息披露数据,2024年建信财险共收到消费投诉288件,较2023年增加132件。其中,监管机构转办投诉4件、监管引导投诉24件、网微投诉17件、公司客服热线投诉243件。
只不过虽然中银保险消费投诉量有所消减,而日前该司高管被查的消息格外引人注目。5月23日,中银保险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功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河北省监委监察调查。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