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新能源反内卷,反的是什么?

文 / 小亚 2025-07-10 23:02:31 来源:亚汇网

来源:新能源产业家
这一次,新能源反内卷不再是说说而已了。
新能源反内卷的最新政策,相信大家都已经听说过了:
6月27日《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将“低于成本价销售”定为违法;
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剑指“地方招商灰犀牛”;
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龙头签署产能自律书。
这场从立法到行业落地的反内卷风暴,直指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光伏领域,成为本轮整治的典型代表。
这不是简单的不许降价,而是一次产业竞争逻辑的重构。那么,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内卷”行动,究竟要扭转什么?
01、打击低价,肃清无效产能
反内卷第一剑,先斩价格战。
2025年6月27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以法律形式将“低于成本价销售”定为违法。
随后7月3日工信部召集隆基、通威等14家光伏龙头闭门座谈,部长李乐成在听取三家头部企业毛利率已跌穿3%的汇报后现场拍板:
“低价无序竞争必须终结,落后产能清退纳入政治任务!”
据参会企业透露,座谈会甚至要求各企业现场签署产能自律承诺书。
不过政策实现还需要一定时间,比如当前有关硅料产能整合方案暂时并未实质性进展,具体环节和价格调控上还未有明确表态,从招标和市场价格来看,仍遵循市场化竞争原则。
政策出手的逻辑并非单纯托举价格。多位行业专家指出,核心在于制止“亏本换份额”的恶性循环——低价竞标获取市场份额、资本输血维持现金流、再靠规模挤占融资窗口的死亡螺旋。
反内卷第二刀,砍向无效产能。
当光伏行业闲置的300GW传统PERC产能大量堆积在仓库,产能大清洗已箭在弦上。
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定调“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直指地方违规招商的灰色地带:
仅2024年就查出某省违规招商补贴超8000亿元,这些用免费土地、税收返还、电费优惠喂养的低效产能,被中央定义为“行业的共同毒瘤”。
随后光伏玻璃龙头福莱特、信义光能宣布7月起联合减产30%,相当于主动放弃18亿元年收入。
这里说的减产并不是环比减产,而是整体减产规模从10%提到了30%。且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强制减产,电池组件市中部分头部企业并未减产,且有增产的情况。
减产的同时,技术准入门槛也被大幅提高了,新建项目资本金比例从20%提至30%,效率低于26%的N型电池产能被强制淘汰;滁州试点将产能指标纳入国家监管平台,斩断地方政府通过免费电费、税收返还等输血“僵尸企业”的暗渠。
02、反内卷反的是什么?
对于最新的新能源反内卷政策,有人简单地把反内卷理解成涨价。
其实不然,反内卷并非只是”涨价“这一说。
内卷不仅是价格战如此简单,在价格战中你固然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商品,但是质量上却不一定能得到保证,所谓的“物美价廉”很难与价格战相关。
比如近期的罗马仕充电宝爆炸事件背后,就是因为内卷压缩了成本,导致供应商出现问题。像安克、绿联等品牌背后的电芯供应商把2个批次的电芯外包给了代工厂生产,而代工厂为了利润违规替换了两种原材料,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何况反内卷并不是让竞争消失,而是让恶性竞争良性化。实际上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反内卷就是反恶性竞争,反对偷工减料。
最常见的就是内卷就是“以价换市”,尤其是在一些边际成本比较弱的行业,在长期的价格战中,出现所谓“物美价廉”的产品,很有可能在某个地方缩减了成本。
这就是便宜的潜在隐形代价。像大家所调侃的“拼好饭”,虽然便宜,但是众所周知卫生方面确实隐患风险更大,毕竟没有人只是为了便宜,而让自己拉肚子。
从行业角度来看,反内卷是降低了风险,保证社会稳定。
市面流传的光伏反内卷价格方案
价格战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旦开启很多企业都被裹挟着走,而风险将从一家企业传递到整个行业,并且将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
举个例子,前阵子新能源车企主动将账期缩短60天,就是体现新能源车行业内卷影响范围的扩大。
当一个新能源车企想通过价格战去占取市场份额的情况下,那么绝对不止这一家企业会去降价,并且通过金融的方式转嫁出去,将整个行业的风险扩散。
相当于把资金压力转嫁给上游,而上游的承压能力其实更弱,将会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所以反内卷对于行业来说,能够减弱全链条的风险。而行业生态的内卷,又打破了上游供应商、工人工资、消费者价格在内的全链条生态。
03、反内卷的根源在哪?
光伏是这波反内卷中最难啃的骨头了,也是最能说明当前内卷核心根源的行业。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趋势,即便在逆周期光伏也一直在逆势扩产,哪怕在整个行业集体亏损的情况下依旧如此。
光伏作为制造业,为什么很多企业明知亏损还要内卷?
有时候对于一些厂商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行业出现危机的时候,有些企业恰恰认为这是它们发展壮大、挤死对手的机会。
“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
丘吉尔的这句名言,正是很多光伏企业领导人心底所想的。
企业扩张的念头、地方政府的招商冲动与各路资本的逐利渴望,往往一拍即合。而大型光伏或储能项目,正是三方都趋之若鹜的焦点。
面对地方政府提供的“代建厂房、代采设备”乃至“拎包入住”等超常规招商政策,光伏企业扩张成本骤降。
李仙德董事长去年直指“地方政府和资本入戏过深”,究其根源,正是这种低成本扩张环境,直接助长了企业的激进扩张倾向。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可以囊括他们的想法。因为大家都在赌再卷几年,谁活下来,谁就能吃下剩下的市场。
可是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现在的卷是无休止的卷,直到决出胜负来,否则不死不休。
结果非但没能卷死对手,反倒让自己深陷亏损泥潭——恰似耗费巨资盖起广厦万千,最终门庭冷落。盲目扩产之下,产能终成库存重负,库存又必化为亏损苦果。
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来自,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竞争。
在90年代分税制改革之后,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大头直接归属中央,只有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百分百自留,另外就是增值税,地方能够拿到50%。
所以地方曾经靠着出让土地,一度造就了房地产的神话,但是当房地产下行,土地收入开始大幅下降,地方只能从其他途径创收,而增值税就是其中之一。
简单来说,增值税就是生产税,不管产品有没有卖出去,只要生产出了产品就有这个税收,所以地方发行了各种补贴政策促进企业生产。
现在很多资本入局光伏,是把光伏当曾经的房地产来玩,那么反内卷政策开启后,这些企业只能加速产能出清,因为如果限产补贴跟不上,走不进资本市场的大门,反而加速了这些企业淘汰。
04、短期阵痛未消,长期看龙头
即便光伏玻璃减产开始落地,多晶硅现货也开始上涨,但这不足以说明光伏能触底反弹。
多晶硅期货一周暴涨15%、组件中标价跳涨6%更多反映政策预期,而非实际供需反转。国金证券指出当前硅料涨价持续性依赖下游价格传导能力,而Q3组件排产仅40-50GW。
产能出清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光伏短期受制于产能出清速度,高盛预测产能完全出清需持续至2026年下半年,主因地方保护延缓市场自然淘汰。
包括光伏预期需求下调,产能出清速度减缓。2025年6-12月,全球光伏组件需求将下降达到40%左右,全球各区域大体均处于同比下行之中。
所以政策加速行业从“价格绞杀”转向“技术溢价”,长期看具备技术代差和出海能力的企业将主导市场。其头部企业已转向BC电池、钙钛矿叠层技术,隆基BC组件溢价30%仍供不应求,天合光能钙钛矿电池效率突破31.1%。
与光伏对比来看,锂电的亏损面更小,碳酸锂价格回升到了6.4万/吨,包括成本压力可向下游传导,产能出清阻力更小。
总而言之,这次新能源反内卷的终极落点,是以政策组合拳终结“亏本抢市场”的恶性循环,倒逼行业从“卷价格、拼规模”转向“卷技术、拼创新”。
但不得不提的一个问题是:反内卷改革下,真的可能“涨价去产能”,“以涨价倒逼企业升级吗?”历史没有给出答案。
-END-作者:刘然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