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原油市场在全球经济复苏、地缘政治冲突以及能源转型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经历了剧烈的价格波动,市场格局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诸多要闻引发了广泛关注。
国内油价大幅上调,车主出行成本增加
7月1日2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迎来年内第13次调整,也是6月以来第三次连续上涨。不同机构预测,汽柴油每吨上调幅度在290-600元之间,折合每升上涨0.22-0.51元。以50升油箱计算,加满一箱92号汽油需多花费24-25元。调价后,92号汽油全面进入7.5-7.7元/升区间,95号汽油进入“8元时代”,部分地区如北京达8.19元/升。
年内油价走势呈现“五涨五跌两搁浅”态势。截至6月底,最大跌幅出现在5月,达655元/吨,使92号汽油重回6元时代,但6月两次上涨已抵消部分降幅。此次6月连涨主要受中东冲突影响,国际油价大幅攀升,而国内调价机制存在滞后性,导致涨幅积累。
中东局势缓和,地缘风险溢价消退
6月中旬,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随后美国介入,引发市场对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的强烈担忧,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飙升至80美元上方。然而,6月23日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斡旋下,伊以达成停火协议,市场恐慌情绪迅速缓解,油价单周暴跌12%,创2022年8月以来最大跌幅,目前已回落至65-67美元/桶区间。尽管局势暂时缓和,但伊朗方面对停火协议持谨慎态度,且霍尔木兹海峡作为全球石油运输的关键通道,其安全局势仍存在不确定性,若未来冲突再起,仍可能对油价产生重大冲击。
OPEC+增产预期施压油价
OPEC+近期动向成为影响原油市场的重要因素。有消息称,OPEC+八个主要国家已同意在过去三个月中每天大幅增产41.1万桶,且计划在7月6日开会时考虑8月继续增产相同幅度。这一增产预期令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加剧,投资者看空情绪上升,对油价形成明显压制。不过,此前OPEC+实际增产执行情况并不理想,5月实际增产仅18万桶/日,远低于计划,未来增产计划的落实程度仍有待观察。
全球原油供需前景复杂
供应端,除OPEC+外,以美国、加拿大和巴西为首的非OPEC+国家产量增长强劲。同时,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至6月20日当周EIA商业原油库存减少583.6万桶,但战略石油储备库存增加23.7万桶,美国原油产量增加0.4万桶/天至1343.5万桶/天,炼油厂开工率提高1.5%至94.7%。需求端,美国夏季出行高峰带动石油需求提升,然而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贸易争端与降息延缓等因素的制约,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25/2026年石油需求增长将放缓至72/74万桶/天。此外,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超53%,长期来看将抑制石油需求增长。
中国原油进口量变化引关注
据估计,6月1日至6月20日期间,中国从伊朗的石油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每天180万桶。Kpler的数据显示,6月1日至27日期间,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平均每天146万桶,较5月大幅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对中国购买伊朗石油态度有所转变,同时中国独立炼油商为满足夏季需求旺季的库存,增加了对伊朗原油的采购。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原油进口国,其进口量的变化对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平衡有着重要影响。
美国活跃钻井数创近年新低
数据显示,上周美国活跃石油钻井数减少6座至432座,降至2021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活跃钻井数是衡量未来原油产量的重要先行指标,其持续下降暗示美国未来原油产量可能减少。不过,在当前OPEC+增产预期强烈的背景下,短期内美国钻井数下降对市场的影响被部分掩盖。但从长期来看,若美国原油产量因钻井数下降而持续走低,将改变全球原油供应格局,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综合来看,原油市场未来走势充满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局势的任何风吹草动、OPEC+的产量决策、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以及能源转型的速度等因素,都将继续深刻影响原油市场的价格走势与供需格局。无论是原油生产国、消费国,还是相关企业与投资者,都需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以应对市场的复杂挑战。
(亚汇网编辑: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