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当战争不再能撼动油价:中东冲突背后的四个深层信号

文 / 克拉克 2025-07-12 22:54:47 来源:亚汇网

  在金融市场中,有些最坏情形往往并不像人们预期那般破坏性十足。过去十余年,伊朗核问题一直被视为可能引爆中东能源战线、扰乱全球石油与天然气供应的导火索。但当这一幕终于上演——美国空袭伊朗核设施、地缘局势骤然升级——全球油市却表现得异常冷静。

  为什么?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能源项目高级研究员Ben Cahill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回顾过去一个月油市的反应,我们可以提炼出至少四个关键教训。

  市场对地缘风险逐渐脱敏

  自2023年10月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来,中东局势持续动荡,但油价始终没有出现持续性暴涨。Cahill指出,这反映出市场情绪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容忍度显着上升。

  交易员如今借助油轮追踪器、卫星影像等技术手段,几乎可以实时掌握生产设施、出口终端与管道的运作情况。一旦未发现实质性冲击,风险因素往往被快速“折价”处理。

  这一逻辑早在2019年沙特布盖格(Abqaiq)油田遭袭时便已显现:“修得快、储得住、替代足”,市场就不会恐慌。而这一次,尽管局势剑拔弩张,市场根本不相信伊朗会关闭霍尔木兹海峡——那将等于自断命脉、切断主要外汇收入来源。

  换句话说,除非供应中断确凿无疑,否则市场宁愿选择观望。这对全球消费端而言,是稳定油价波动的重要保障。

  油价不再是美国政策的高压线

  此次军事打击也透露出另一个信号:油价已经不再是美国总统难以触碰的政策禁区。

  近年来,美国、巴西、圭亚那和加拿大等非OPEC国家持续增产,正在蚕食OPEC+的定价主导权。根据IEA数据,截至6月,OPEC+的备用产能已达540万桶/日,尽管这一数字正逐步下滑,但仍为市场提供了稳定预期。

  这让白宫在应对中东问题时更有回旋空间。即使采取制裁或打击措施导致短期油价波动,也有信心由市场自身调节。但正如Cahill提醒,这种信心可能并不牢固——美国虽然减少了中东油气进口,但国内能源价格依然深受全球市场影响。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页岩油正步入增产瓶颈期。企业削减钻井与压裂活动,即便短期油价回升也未能显着提升增产意愿。一旦未来对白宫同时对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施压,美国自身也可能陷入能源政策的掣肘中。

  OPEC+趁机重夺叙事权

  随着伊朗局势暂时降温,市场焦点重新回到OPEC+的增产策略上。

  目前已有8个主要OPEC+成员国启动增产。就在上周,该集团宣布自8月起日增产54.8万桶,超出市场预期。按当前节奏,OPEC+有望在9月彻底取消2023年11月宣布的220万桶/日的自愿减产。

  此次增产推进相对顺利,一方面是因为实际释放量低于名义增产,另一方面中东高温导致本地消费上升,吞掉了部分原油出口。

  不过,OPEC秘书处预测的2025年供需格局仍存不确定性。其预计今年全球原油需求将增长130万桶/日,高于IEA与EIA的保守估算。同时,沙特已连续调高对亚洲、欧洲及美国的官方售价,表明其对未来需求抱持乐观态度。

  Cahil分析称,OPEC+此举,既可能出于对市场承接力的信心,也可能是主动抢占市场份额,与美国页岩油进行比耐力的博弈。秋季或将成为关键的博弈窗口——增产,还是重新限产,将成为决定油价走向的核心变量。

  中东变局未止,市场误判仍有风险

  Cahil最后指出的教训是:这或许并非海湾冲突的终结,华盛顿的一些必胜信念或许是错误的。此次以色列空袭重创伊朗军事高层,连同过去两年针对“抵抗轴心”网络的连续打击,确实令伊朗元气大伤。但这场为期12天的冲突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中东各国“经济优先、外交缓和”的战略正遭遇重大挑战。

  如今,伊朗构成了一个未来数年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其邻国担心,即使伊朗实力减弱,其仍有能力在该地区制造麻烦。过去几周的事件表明,主要威胁并非石油供应,而是海湾阿拉伯国家能否继续成功维护其安全稳定的声誉,并吸引实现其经济转型目标所需的投资资本。

  结语

  油市准确判断了伊朗冲突不会带来严重供应冲击。正如Cahill所强调,OPEC+正试图抓住这个市场冷静期,加快增产抢回话语权,与美国页岩油等竞争者正面交锋。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