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亚盘时段,国际油价延续震荡下行态势,供需矛盾与宏观情绪交织导致波动加剧。截至当日10时,WTI原油期货报58.3美元/桶,较前一交易日下跌近2%,创下五个月来新低;布伦特原油期货报63.1美元/桶,跌幅1.7%,日内波动区间62.8-63.9美元/桶。欧盘开盘后,油价短暂反弹至58.9美元/桶,但缺乏持续买盘支撑,随即回落至58.5美元/桶附近,反映市场对供应过剩的担忧仍占主导。
从市场情绪看,原油波动率指数(OVX)升至45%的三年高位,CFTC持仓报告因美国政府停摆暂停发布,但机构资金流出迹象明显——摩根大通数据显示,近期原油ETF资金净流出规模达12亿美元,创两个月来最大单周流出,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
一、供应端核心博弈:OPEC+“先增后停”政策遇供需失衡考验
OPEC+此前公布的“12月增产、2026年Q1暂停增产”政策组合,在11月11日迎来市场深度检验,叠加非OPEC产油国放量,供应过剩压力持续凸显:
OPEC+政策落地节奏:根据11月2日会议决议,沙特、俄罗斯等八国12月将增产13.7万桶/日,其中沙特、俄罗斯各承担4.1万桶/日,伊拉克增产1.8万桶/日,总产量将达3330万桶/日。但市场担忧这一增产计划将进一步加剧过剩——国际能源署(IEA)11月11日最新报告上调2025年全球原油供应增长预期至300万桶/日,同时将需求增长预期下调至70万桶/日,供需缺口预期从之前的平衡转为过剩230万桶/日。
非OPEC产油国持续放量:美国页岩油产量维持1360万桶/日的历史峰值,巴西、圭亚那等国新增产能加速释放,进一步冲击市场平衡。EIA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当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增加520万桶至4.21亿桶,连续两周超预期增长,库存压力凸显。
制裁扰动暗藏变数:美国对俄罗斯卢克石油、俄罗斯石油公司的新制裁将于11月21日生效,涉及680万桶/日产能。市场普遍预期俄罗斯原油将通过第三国渠道分流,但短期供应扰动仍可能引发价格波动,OPEC+暂停Q1增产的决策也被解读为应对潜在供应中断的政策储备。
二、需求端压制因素:全球经济疲软与贸易摩擦双重拖累
11月11日油价承压的核心逻辑之一是需求预期持续走弱,多重负面因素形成叠加:
中美贸易摩擦重启:近期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升温,市场担忧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的贸易争端将抑制能源需求,这一情绪直接引发WTI原油在11日早盘的跳水行情。尽管此前两国元首会晤达成经贸合作共识,但最新摩擦进展令需求前景蒙上阴影。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IEA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原油需求增长动力不足,2025-2026年需求增速均维持在70万桶/日左右的低位,远低于疫情前水平。美国政府停摆引发的经济担忧、欧元区经济复苏疲软等因素,进一步压制了能源消费预期。
替代需求分流:印度巴拉特石油公司近期通过现货招标从阿布扎比采购200万桶原油,替代俄罗斯进口份额,这一趋势可能导致中质/重质原油需求分化,加剧部分品级原油的过剩压力。
三、地缘与宏观联动:避险情绪与美元走强形成双重压制
11月11日原油市场还受到地缘局势缓和与美元韧性的双重影响:
中东地缘风险降温: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第一阶段停火协议,在美卡两国斡旋下实现人质释放,中东局势紧张态势缓解,油价中的地缘风险溢价大幅回落。尽管美国仍制裁50余个与伊朗能源贸易相关的实体,但未能抵消停火带来的避险情绪降温。
美元指数强势压制:美联储内部政策分歧虽引发市场观望,但美元指数仍维持在105关口上方,以美元计价的原油对非美货币买家吸引力下降。叠加全球风险偏好回落,资金流向美元资产,进一步加剧油价下行压力。
四、市场展望与关键关注
机构对后续油价走势分歧显著:摩根大通维持2025年Q4均价62美元/桶的预测,认为供应过剩将持续压制价格;高盛则上调2026年Q1目标至70美元/桶,强调俄罗斯制裁落地后可能出现50万桶/日的产量下降。
短期来看,油价将继续围绕58-62美元/桶区间震荡,核心关注三大事件:11月21日美国对俄制裁生效后的供应变化、11月30日OPEC+下次会议政策调整、美国政府重启后补发布的非农与通胀数据。投资者需警惕波动率高企带来的风险,可通过原油ETF或期权工具对冲市场波动。
总体而言,11月11日原油市场呈现“供应过剩主导、政策托底支撑薄弱”的格局,供需失衡与宏观情绪将持续主导短期走势,只有在地缘风险升级或OPEC+提前收紧政策的情况下,油价才可能迎来实质性反弹。
(亚汇网编辑: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