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A股市场IPO周报:新股遇冷与审核放缓形成双重降温

文 / 章天 2025-10-13 09:04:32 来源:亚汇网

   一、市场核心数据:新股遇冷与审核放缓形成双重降温

  

   本周A股IPO市场呈现“一冷一缓”特征:新股破发潮持续发酵,10月以来上市的12只新股中9只首日破发,破发率高达75%,创2024年市场化定价改革以来单月新高;审核节奏同步放缓,全周仅11家企业上会,较上周减少4家,过会率81.8%,低于三季度90%的平均水平。

  

   从募资规模看,本周获批企业计划募资总额89.6亿元,同比下降32%,其中科创板募资占比42%,虽仍为募资主力,但较上月58%的占比显著回落,反映出科技类企业上市进程趋缓。

  

   二、新股表现:从“无风险收益”到“高风险站岗”的生态转变

  

   1.破发深度与流动性危机凸显

  

   本周上市的3只新股全部首日破发,其中某半导体新股发行价58.6元,上市6日跌至42.2元,跌幅超28%,套牢中签者超3.2万人;某消费类新股每签浮亏达3500元,刷新本月单签亏损纪录。更严峻的是流动性枯竭:3只新股首日换手率均不足30%,最低仅18.7%,较去年同期50%以上的平均水平大幅下滑,导致投资者“想卖卖不出”,陷入被动套牢。

  

   2.破发根源:三重变革击碎打新神话

  

   定价机制失衡:市场化询价后,机构“抱团抬价”现象凸显。本周破发的半导体新股发行市盈率85倍,远超行业52倍均值;高端制造类新股发行市盈率78倍,较板块均值溢价73%,估值严重透支。

  

   估值逻辑切换:市场从“概念驱动”转向“业绩驱动”,60%的破发新股2024年净利润增速不足10%,3家出现亏损,缺乏基本面支撑的“赛道股”成重灾区。

  

   资金供需逆转:三季度打新基金规模缩水超2000亿元,散户弃购率攀升至15%,形成“破发—弃购—资金撤离”的恶性循环。

  

   三、审核动态:注册终止案例增多,合规与业绩成核心门槛

  

   1.终止注册企业暴露三大共性问题

  

   截至本周,2025年已有7家企业终止注册,涵盖主板、创业板及北交所,最长排队时长达1110天。从问题类型看:

  

   业绩波动红线:衡阳市某特种合金公司2023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50.2%,两轮问询均聚焦业绩持续性,最终撤回注册;

  

   合规性硬伤:浙江某交院科技公司因3个重大项目未履行公开招投标程序,涉资超8亿元,被深交所连续追问商业贿赂风险,注册进程终止;

  

   财务异常预警:江苏某太阳能企业202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28亿元,与9.77亿元净利润严重背离,毛利率真实性遭质疑。

  

   2.上会企业审核聚焦两大维度

  

   本周过会的9家企业中,5家被追问“业绩可持续性”,4家涉及“合规性问题”。例如某医疗设备公司因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从35%跃升至62%,被要求说明海外客户真实性;某软件企业因应收账款逾期金额占比超40%,需披露坏账计提充分性,反映出监管对“财务健康度”的审核趋严。

  

   四、市场影响与后续展望

  

   1.对参与方的连锁反应

  

   企业端:2家拟IPO企业本周撤回申报,担忧“高估值发行遇阻”,中小科技企业上市意愿降温;

  

   机构端:公募基金开始调整打新策略,某头部基金宣布“放弃市盈率超行业均值50%的新股报价”;

  

   散户端:打新热情跌至冰点,本周某创业板新股网上申购中签率达0.12%,创年内新高。

  

   2.未来关注焦点

  

   政策动向:市场预期监管或出台“询价报价约束机制”,抑制机构抬价行为;

  

   业绩窗口:三季报披露期临近,拟IPO企业业绩增速将成审核核心指标;

  

   流动性信号:若打新基金规模持续缩水,可能进一步推高破发率,倒逼发行定价回归理性。

  

   五、一周小结

  

   本周A股IPO市场“寒意”加剧,破发潮与终止注册案例增多,本质是市场化改革后“估值泡沫挤出”与“审核质量提升”的双重结果。对企业而言,需摒弃“蹭赛道、炒概念”的侥幸心理,回归业绩与合规本质;对投资者而言,“无脑打新”时代彻底终结,需建立“估值匹配+基本面验证”的选股逻辑。后续需重点关注三季报业绩对IPO定价的影响,以及监管层对询价机制的优化动向。

  

   (亚汇网编辑:章天)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