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访网
责编|刘诗涵
在保险行业的版图中,总精算师宛如一颗关键的螺丝钉,虽小却至关重要,牢牢把控着保险公司的风险与定价命脉。而阳光财险总精算师一职,在今年却像坐过山车一般,频繁变动,着实令人瞩目。
2025年开年,阳光财险元老级总精算师朱仁栋的卸任,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朱仁栋手握北京大学理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在阳光财险深耕多年,他的离开,让这个关键岗位瞬间悬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集团赶忙从精算部抽调协理刘博临时“救火”,本想着能暂解燃眉之急,可没想到,这位2022年才加入阳光保险的“外来客”,仅仅在这个位置上待了四个月,便匆匆卸下重任。
刘博的履历并非毫无亮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本硕连读,还拥有中国精算师资格,在安盟财险担任过总精算师,也在不少中小险企和咨询机构积累了经验。可阳光财险在行业里也是响当当的角色,对总精算师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和那些行业大拿相比,刘博过往主要活跃在中小险企,资历稍显稚嫩,而且在国内精算领域,北美精算师等国际认证体系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横亘在从业者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刘博仅为中国精算师,在这场竞争中,似乎就先输了一筹。
就在大家以为阳光财险要陷入总精算师“荒”的时候,冯雪隐登场了,这位1980年出生的英国精算师,履历堪称华丽。早年在美亚保险(AIG)中国、平安财险等头部机构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但真正让他在行业里站稳脚跟的,是在太平财险的12年。从基层一步步干到总精算师,期间还同时掌管产品、企划、创新三条重要业务线,甚至还兼任太平科技保险总精算师,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且,他还活跃在行业治理层面,在多个行业组织担任专家,专业影响力不容小觑。
离开太平后,冯雪隐的职业道路越走越宽,在复星资管担任银保业务COO,涉足资本运作领域;后来又进入香港鼎睿再保险董事会及投资委员会,这样“精算+资管+国际化”的复合型背景,简直就是为港股上市公司阳光保险量身定制的。当时,市场都在期待阳光保险能就此构建起“铁三角”般稳固的精算体系:集团有毛丹把控全局,财险板块由冯雪隐掌舵,寿险板块则由赵宇平坐镇。
然而,现实却给了大家一记响亮的耳光。短短两个月后,冯雪隐的名字悄然从阳光财险高级管理人员名单中消失,这一戏剧性的变化,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高薪向来是吸引人才的有力武器,阳光财险在这方面也不含糊。2024年,虽然阳光财险只披露了高管薪酬区间为100-500万元,但从母公司财报能看出,集团不少核心管理层年薪都逼近500万元,总精算师作为关键技术高管,薪资待遇自然也在前列。以冯雪隐的资历,完全能匹配这份高薪。可高薪却没能留住他,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在保险行业,精算人才的流动,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薪资问题。公司战略频繁调整,就像一艘在大海里没有方向的船,让精算师们难以施展拳脚;决策流程冗长繁琐,一个方案从提出到实施,要经过层层审批,等真正落地时,市场可能早已发生变化;考核指标不切实际,远超行业正常水平,压得人喘不过气。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拿着高薪,精算师们也可能为了寻求更稳定、更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而离开。
再看监管合规方面,冯雪隐在太平财险任职期间,公司曾遭受监管处罚,他作为时任总精算师也被牵连。不过,这种因职务身份承担的“连带责任”处罚,和个人重大违规有着本质区别,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处罚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弱,所以,监管因素不太可能是他离开的主要原因。
更深层次的矛盾,或许在于企业文化的融合。冯雪隐长期在太平财险这样的央企体系工作,央企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和文化氛围;而阳光财险作为民营企业,董事长张维功以“铁腕”管理著称,狼性文化浓厚,甚至曾有拉员工开会至凌晨2点半的传闻。在阳光财险,核心岗位大多被“老阳光人”牢牢占据,空降高管如果没有强大的支持,很容易就会被边缘化,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战略理念的差异,也可能让新加入的高管与公司渐行渐远,加速他们的离开。
从行业角度来看,头部险企如人保、平安,精算、财务、投资三大职能相互制衡又协同发展,形成了稳定的权力结构;而中小险企,往往把精算师定位为“参谋长”,却没有赋予其相应的决策权力。阳光财险虽然在行业中位居前列,但在总精算师岗位的频繁变动上,却暴露了其在用人和组织架构上的短板。这个关键岗位一直难以找到合适人选,背后反映的正是公司内部管理与行业通行模式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