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以往,信用债跟随利率债走势,信用风险事件、政策调整等容易带来信用债市场的大幅调整。近三年来的信用债共发生过7次较大调整,从二级市场观察,基金在调整期间是主要的净卖出方,仅有一次理财和基金同步在二级市场大幅抛售信用债。
7月“反内卷”政策陆续出台,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启幕,稳增长边际向好带动权益市场风险偏好,债市发生调整,机构出现一定赎回压力,但我们认为信用债不会出现负反馈。
为什么?
本轮调整期间,理财净值表现优于债基,上周理财规模加权7日年化收益率仍为正,中长债基指数下跌超30bp,但二者净值调整幅度均小于一季度,理财和基金由于净值回撤产生的赎回压力不大。
从二级市场观察,上周理财对信用债仍保持净买入,基金连续4个交易日净卖出信用债近1000亿元,节奏稍快于一季度,但规模远不及去年9月末。
理财潜在的季末回表影响也在减弱,在监管对银信合作强监管、以及今年一季度末存单比价相对占优的背景下,理财已提前进行了流动性管理。
信用债etf规模净流出幅度与一季度相当,etf的实物赎回可能会造成抛压加剧。但从成分券与非成分可比券的估值走势来观察,信用债etf赎回未对成分券产生明显负反馈。
整体上看,尽管信用债收益率出现一定上行,但当前资产荒环境未发生转变。市场预期仍未完全转向,理财的流动性储备能够一定程度上对冲预防性赎回的影响。因此信用调整压力相对可控,我们认为出现负反馈的可能性极低。
2022年四季度负反馈以来,市场面临几轮调整,负反馈均不明显。实际是以理财为主的机构,流动性的储备和应对能力大幅提升;另外,其后几次调整幅度相对较小;更为核心的是,相比2022年四季度宏观预期的转变,其后几次调整对应的预期转变幅度均偏弱。展望后市,市场的赎回压力,同样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对比考量。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或有遗漏,宏观经济表现超预期,信用风险事件发展超预期
01
历次信用调整复盘
近期债券市场发生较大幅度调整,机构出现一定赎回压力,是否会引发赎回潮?信用债是否会出现负反馈?
我们以AA3Y城投债为例观察信用债收益率走势,过去30个交易日内信用债快速调整超过15bp时,往往会导致债基净值出现较大幅度的回撤,近三年来的信用债共发生过7次较大调整,基金在调整期间是主要的净卖出方,仅有一次理财和基金同步在二级市场大幅抛售信用债。
(1)2022年3~4月,理财产品大量破净,引发债市出现一定调整。2022年3月末,有4043款理财产品单位净值跌破1,显著高于过往破净的均值水平,叠加季末银行有回表压力,当月理财规模下降接近1万亿。基金在二级市场最大抛售近700亿元信用债,AA3Y城投债最大上行18.8bp。
(2)2022年11~12月,负反馈下市场大幅调整。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地产增量政策出台,央行推动地产“第二支箭”,央行、银保监会出台“254号文”支持地产市场。市场预期转向,风险偏好快速上升。期间,理财产品净值明显回撤,由于投资者尚未完全适应理财净值化机制,引发“踩踏式”赎回,进而导致银行理财负反馈,进一步加大信用债的调整幅度。基金和理财均在二级市场大幅抛售超过1500亿元信用债。
(3)2023年8~9月,稳地产政策持续加码,叠加资金面偏紧,债市持续调整,9月又逢季末,理财预防性赎回,加剧信用债调整压力,基金连续抛售超1600亿元信用债。
(4)2024年8月,央行进一步对长端利率进行指导,利率整体出现明显调整,信用跟随利率小幅调整。8月底,由于银行理财季末流动性储备、增量政策担忧等因素,信用债收益率明显上行,基金抛售近800亿元信用债。
(5)2024年9月,政策出现一定程度转向。9.24央行宣布降准、降息,以及金融支持地产与股票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权益市场大涨,股债跷跷板效应使债券市场出现剧烈调整,基金抛售超3000亿元信用债。
(6)2025年2~3月,资金维持偏紧,银行债券投资账户止盈,叠加权益市场大涨,科技叙事带动风险偏好回升,债市出现调整,基金抢跑净卖出信用债超800亿元。中长债基净值最大回撤62.4bp,期间AA3Y城投债收益率最大上行30.7bp。
(7)2025年7月,“反内卷”政策陆续出台,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启幕,稳增长边际向好带动风险偏好偏向权益市场和商品市场,债券市场出现一定调整,基金在上周卖出超过900亿元信用债。中长债基净值最大回撤30bp,期间AA3Y城投债收益率最大上行15bp,幅度和此前相比均不算大。
02
为什么不用担心负反馈?
过去三年信用债仅发生过一次负反馈,2022年11~12月,理财和债基净值下跌触发赎回,机构被迫抛售信用债,抛售压低债券价格迅速产生亏损,进而导致净值进一步下跌,这个循环在流动性差的市场中被放大,由此引发负反馈。
我们从上述传导路径来分析,为什么不用担心负反馈。
在监管对银信合作强监管、以及今年一季度末存单比价相对占优的背景下,理财已提前进行了流动性管理。今年4月开始,理财大量买入同业存单,并在5月加大同业存单买入力度,单月净买入2918亿元,创下2022年以来单月最大净买入规模,6月同业存单净买入2191亿元,力度仍大幅高于过去3年同期水平。相较以往,理财有相对充裕的流动性来应对赎回压力。
从加仓成本的角度,我们对理财在现券市场买入的信用债按不同期限进行加权平均,计算今年以来理财对信用债的累计平均加仓成本。如果信用债收益率调整持续突破理财的累计平均加仓成本之上,可能会产生浮亏,进而对理财造成一定赎回压力。
截至7月25日,理财今年对信用债的累计平均加仓成本为1.98%,1YAA+中票和3YAA+中票收益率分别为1.79%和1.95%,距离理财的累计加仓成本线尚有19.0bp和3.7bp。
从理财净值回撤看,上周理财规模加权7日年化收益率下降较多,但低于今年一季度回撤幅度,处于可控范围,赎回压力目前仍相对较小。
目前基金对信用债已持续净卖出4个交易日,对非银信用债净卖出近300亿元,净卖出节奏稍快于今年一季度,但债基净值回撤幅度明显小于前一轮调整,上周短债基金净值平均下跌9.1bp,中长债基净值平均下跌25.5bp。
信用债etf规模净流出幅度与一季度相当,上周除科创债etf外,净流出62亿元,但考虑到当前etf总规模相较一季度已有大幅增加,成分券的流动性改善可能导致在etf赎回时的抛压加剧。
我们从成分券与非成分可比券的估值走势来观察,以24延长K1为例,上周与可比券的回调幅度基本相当,二者利差仍超20bp,说明信用债etf的赎回未对成分券产生明显负反馈。
03
小结
回顾以往,信用债跟随利率债走势,信用风险事件、政策调整等容易带来信用债市场的大幅调整。近三年来的信用债共发生过7次较大调整,从二级市场观察,基金在调整期间是主要的净卖出方,仅有一次理财和基金同步在二级市场大幅抛售信用债。
7月“反内卷”政策陆续出台,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启幕,稳增长边际向好带动权益市场风险偏好,债市发生调整,机构出现一定赎回压力,但我们认为信用债不会出现负反馈。
为什么?
本轮调整期间,理财净值表现优于债基,上周理财规模加权7日年化收益率仍为正,中长债基指数下跌超30bp,但二者净值调整幅度均小于一季度,理财和基金由于净值回撤产生的赎回压力不大。
从二级市场观察,上周理财对信用债仍保持净买入,基金连续4个交易日净卖出信用债近1000亿元,节奏稍快于一季度,但规模远不及去年9月末。
理财潜在的季末回表影响也在减弱,在监管对银信合作强监管、以及今年一季度末存单比价相对占优的背景下,理财已提前进行了流动性管理。
信用债etf规模净流出幅度与一季度相当,etf的实物赎回可能会造成抛压加剧。但从成分券与非成分可比券的估值走势来观察,信用债etf赎回未对成分券产生明显负反馈。
整体上看,尽管信用债收益率出现一定上行,但当前资产荒环境未发生转变。市场预期仍未完全转向,理财的流动性储备能够一定程度上对冲预防性赎回的影响。因此信用调整压力相对可控,我们认为出现负反馈的可能性极低。
2022年四季度负反馈以来,市场面临几轮调整,负反馈均不明显。实际是以理财为主的机构,流动性的储备和应对能力大幅提升;另外,其后几次调整幅度相对较小;更为核心的是,相比2022年四季度宏观预期的转变,其后几次调整对应的预期转变幅度均偏弱。展望后市,市场的赎回压力,同样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对比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