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令人心塞的是很多4A、5A景区传出涨价的消息,印象中,我国景区的票价一直在涨,涨,涨……虽然旅游局呼吁大家不要涨价,但是抵挡不住景区涨价的大潮,其实,抑制景区票价过高,靠呼吁不如靠完善的票价机制。
“涨价禁令”解禁,多景区酝酿涨价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国至少已有7地20多家景区提高或准备提高门票价格。其中不乏南京莫愁湖、福建清源山、甘肃麦积山、张掖丹霞,以及上海东方明珠、野生动物园、海洋水族馆等景区。
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之后,每到3年“解禁期”,不少景区便将涨价提上议程,3年“禁涨期”,逐渐演变成一到3年“必涨”。
当然,涨价的原因无非是“成本上涨”,成本上涨是客观因素,景区涨价无可厚非,但也有不少景区涨价却跟公司化运作脱不开关系。
我国景区一般可分3类:一是纯商业投资景区,应实施市场自由定价;二是属国家所有的公益型景区,理应突出公共属性,实施低价策略;三是借助一定公共资源兴建,但属地方或集体所有,具备一定公共属性,应实行政府限价或指导价。
除了纯商业景区,具有公共属性的景区都会获得一定国家补贴,这些景区原本并没必要频繁涨价,但目前反而公益型景区上涨较快,小伙伴们肯定会疑惑:为啥?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景区公司化运作。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公司化运作,有些景区甚至打包上市,截止2012年,国内总共有12家景区上市公司,而少林寺、乌镇等知名景点都传出过上市的风声,既然景区成为公司资产,那就跟投入产出比有很大关系,因此,门票涨价就成为最便捷的增收来源。
其二,门票的收入,更成为许多地方经济的来源。从部分公布门票业务的景区上市公司数据看,其门票收益都十分可观,但相关“分蛋糕”者更多,新农村建设资金、资源有偿使用费、基础设施建设费等五花八门,一些景区需缴各级管理部门的费用超过了票价总收益的一半。此外,一些景区的宣传、广告费,都被纳入到成本内。
总的来说,景区门票的来去就是一笔糊涂账,没有合理合法的门票上涨机制,也没有透明的门票收支明细,更加难被公众监督到,光靠“3年不能提价”的涨价禁令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景区乱涨价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