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在特朗普的繁荣幻象中 市场正走向更深的错觉?

文 / 克拉克 2025-07-05 20:24:12 来源:亚汇网

  就在不久前,美国经济还笼罩在“解放日”关税政策引发的恐慌之中。彼时,许多投资者担心贸易战将进一步推高通胀、压制增长,并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但市场的反应却悄然发生了转变:通胀压力并未如预期那样加剧,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标虽仍低迷,但已有所改善;标普500指数不断刷新历史新高。

  更引人注目的是,“大而美”法案于7月初先后在参议院和众议院获得通过,特朗普已于7月4日签署生效。这项法案与其说是MAGA愿景的体现,不如说更像传统共和党的经典剧本:减税、削减开支。这种“回归理性”的姿态,也使得不少商界领袖重新愿意将特朗普视作一位值得严肃对待、而非字面解读的领导人。

  但正如《经济学人》专文所警告的,这项法案可能会为这片阳光普照的景象投下阴影。

  “它揭示了特朗普正在对美国经济根基造成的长期损害。”

  一场代价高昂的延续

  “大而美”法案的主要内容,是延长特朗普第一任期实施的部分减税措施。这一举动被描绘成“维持现状”,但现实是,这种现状本身已经难以为继——美国在过去12个月的财政赤字高达GDP的6.7%。如果该法案最终落地,这一赤字水平将在未来数年维持在高位,美国的债务占GDP比重将在两年内超过二战后的106%峰值。

  尽管关税收入将为财政注入一定资金,但远不足以扭转债务上升趋势。换言之,美国仍在缓慢滑向一场结构性危机。

  《经济学人》指出,更令人担忧的是法案中为实现“紧缩”所选择的方向。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寿命普遍延长的背景下,合理的路径应是逐步削减对退休群体的补贴,比如延迟退休年龄。但法案的做法却是相反:养老金群体获得了更多税收减免,而低收入群体赖以生存的医疗补助(Medicaid)却遭到削减。根据官方预测,这将导致未来新增近1200万美国人失去医保——对全球最富裕的国家而言,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其中许多人将因未能满足新的“工作资格”要求而被剥夺医保资格。历史经验显示,这类条件往往导致行政负担剧增,却未能实质性提高就业率。

  化石燃料的幻想

  另一个节支来源是对拜登时期清洁能源税收优惠的废除。尽管这些政策存在“必须购买美国制造”等保护主义条款,本身亦存在争议,但在国会始终无法通过碳定价的背景下,这些激励曾是少有的气候政策抓手。如今,它们被一并废除,而没有任何替代措施,美国联邦层面的脱碳战略再次陷入真空,碳排放也将高于本可能达到的水平。

  特朗普对传统能源的执念,忽视了可再生能源在提升能源可及性和降低边际电价方面的潜力,尤其是在AI训练等新兴产业对电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这种回撤显得尤为短视。

  立法背后映射制度失衡

  “大而美”法案的通过过程本身,也反映出当前美国制度运作的扭曲。由于参议院程序规定,每年政府只能借由“预算协调机制”以简单多数(51票)通过一次财政法案,这使得立法者倾向于将各类政策打包,形成体量庞大、内容复杂的“万能法案”。在审查不足的情况下,重要改革常被稀释,而利益交换则层出不穷。

  乐观者或许承认上述问题的存在,却坚信经济增长终将掩盖一切。他们相信:只要经济增速足够快,债务负担便不再沉重,就业与工资增长将惠及底层群体,政治功能失调的代价也将被边缘化。白宫方面亦预测,未来四年美国实际GDP将比当前路径高出近5%。

  但经济学家指出,“大而美”本身并不具备推动经济腾飞的内生动力:其内含的大部分减税措施为此前政策的延续,对短期需求刺激效果有限;新增的关税反而形成对冲;与此同时,目前的利率水平已是特朗普上任初期的三倍,联储更有可能以加息应对财政刺激,进一步削弱其有效性。

  在法案中,真正具有供给侧性质的投资激励,仅占总成本的8%。其他诸如“小费和加班收入免税”等内容,更像是噱头而非结构性改革。放松监管或许有边际助益,但不足以支撑增长预期。

  债务喷泉终将反噬经济

  从结构上看,债务激增本身正成为压制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正常周期中,公共部门融资会“挤出”私营部门,推高项目融资成本,尤其是数据中心等资本密集型新经济领域。而一旦债市对财政状况失去信心,美国可能面临突然、剧烈的财政调整,其成本不容小觑。

  高盛的测算显示,如果国会继续推迟财政整顿十年,到时可能需要每年削减5.5%的GDP用于降债,这一幅度超过了欧债危机时期的欧元区紧缩规模。一旦国会难以达成共识,美国可能重拾战后常见策略:依赖通胀与金融压制。

  市场仍在上涨,风险却在积聚

  从“大而美”的政策内核来看,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对长期责任的忽视。在经济实力与谈判筹码仍强大的当下,特朗普对美联储的攻击、对科研投入的削减、对法治底线的轻慢,以及对贸易政策的反复摇摆,都在侵蚀美国经济的制度根基。

  《经济学人》最后警告,尽管近期美元资产表现强劲,但以其他货币计价的表现已显着滞后。美元在今年以来累计贬值超过11%,这一走势反映的是外界对美国经济长期风险的真实、且日益加深的担忧。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