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总经理辞职,偿付能力告急,“四不靠”瑞华健康急等风来

文 / 小亚 2025-07-18 12:01:50 来源:亚汇网

来源:慧保天下
7月15日,瑞华健康发布公告称,总经理田凯因个人原因辞职,指定副总经理冯华暂代行使总经理职权。
此番核心高管更迭,正值瑞华健康发展的关键节点:这家成立刚满7年的专业健康险公司,虽初步实现盈利,却面临偿付能力快速下降、逼近监管红线的困境,在人身险业深度调整的当下,其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在《细数保险业最新五大资本势力,央企、地方国资成绝对主力,“四不靠”险企危矣》一文中,慧保天下依据资本性质规模等,尝试将当前的险企划分为五大类别:央企或中央汇金旗下险企、地方国资主导险企、外资险企、标杆民营险企以及“四不靠”险企。毫无疑问,瑞华健康就属于这其中的最后一类,典型的“四不靠”险企,非央企、非地方国企,也非外资,背后的股东均为民营企业,但达不到“标杆”的水平。5亿元的初始注册资金本从2018年一直支撑到现在,已经殊为不易。
而瑞华健康只是诸多“四不靠”险企中的代表之一,在行业发展承压,对各类资本吸引力减弱的当下,他们面临着类似的困境:缺钱、钱、钱,或涉及资本,或涉及负债,或涉及关联交易。
01
第二任总经理田凯请辞,技术出身副总冯华代行职责,瑞华健康如期实现“七平八盈”
公开资料显示,田凯出生于1973年,早年间曾任职于农银人寿、天安人寿、信泰人寿,后又先后担任中国远大集团保险公司筹备组组长和北京妙医佳健康科技公司副总裁。2020年9月,田凯加入瑞华健康,2021年8月,田凯正式成为瑞华健康第二任总经理。
而此次暂代总经理职权的冯华,生于1978年,2016年底加入瑞华健康,是瑞华健康目前最年轻的副总经理。资料显示,冯华为技术出身,工程硕士学历,曾担任上海乡邻网络科技首席运营官、平安金科首席运营官、蚂蚁金服总监、微软在线高级经理等职务。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专业健康险公司,瑞华健康成立于2018年5月,是国内7家专业健康险公司中最年轻的。
梳理历年经营业绩,可以发现,瑞华健康曾短暂经历过一段业务扩张期。2021年起,瑞华健康的保险业务收入从2.63亿元大幅增至13.63亿元,2022年其保险业务收入增至23.63亿元顶峰,此后2023年、2024年,其保险业务收入又分别回落至15.17亿元、16.71亿元。2025年一季度,瑞华健康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79亿元,同比下降23.98%。
盈利方面,瑞华健康遵循了人身险业“七平八盈”的规律,在第七个会计年度实现了盈利。2018年-2024年,瑞华健康分别实现净利润-1.24亿元、-1.02亿元、-0.66亿元、-1.09亿元、-0.83亿元、-1.23亿元、0.93亿元。2025年一季度,瑞华健康延续了去年的盈利趋势,实现净利润0.76亿元。
产品结构方面,作为一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瑞华健康以护理险和重疾险为主导,其保费收入依赖单一头部产品。梳理历年保费收入前五大产品可发现,自2021年以来,瑞华健康旗下的“瑞华颐悦无忧终身护理保险”已连续四年成为该公司保费收入第一大产品,且其保费收入在前五大产品中的历年占比分别为48.38%、95.15%、93.68%、90.78%。
02
5亿注册资本金8年从未增资发债,偿付能力迫近监管红线
不过,即便实现了“七平八盈”,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在净利润增长之外,还是要面临偿付能力下滑、增资发债难的风险。瑞华健康也不例外,在人身险行业处于剧烈变动的当下,瑞华健康面临着严峻的资本挑战。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瑞华健康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73.7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更是低至101.51%,仅比监管红线高出1.51个百分点,其风险综合评级也是连续超过三年被评为BB或B,可谓在悬崖边上行走。其实,初始注册资本金只有5亿元的瑞华健康,自成立以来,偿付能力便逐年下降。
与偿付能力一同陷入萎缩的,还有瑞华健康的净资产。从2018年成立起,瑞华健康的净资产从3.76亿元连续下降,到2023年甚至降至-0.36亿元。2024年由于盈利,回升至0.46亿元,2025年一季度末,瑞华健康的净资产继续小幅回升至1.08亿元。在没有增资发债的情况下,其正通过改变业务结构,增加内源性资本来扭转局面。
作为重资产金融业,人身险业注定是个烧钱的行当,非资金雄厚者不得入内。然而,瑞华健康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仅有5亿元,与复星联合健康一样为自2016年以来成立人身险公司(养老险除外)中注册资本金最少的公司。不过,复星联合健康今天的注册资本金已增至6.94亿元,而瑞华健康的注册资本金仍然只有5亿元,如此薄弱的资本防线,伴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偿付能力难免快速下滑。
发债门槛过高,对于很多中小险企而言,难度过大,因此,股东增资成为瑞华健康提升资本金的最快捷方式,然而,作为典型的“四不靠”险企,瑞华健康增资并不容易。
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瑞华健康目前拥有5名民营股东,分别是咸阳宇宏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实佳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方置地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禧嘉福璞缇客酒店有限公司、深圳市万纳托实业有限公司,各股东平均持股20%,不存在实控人。
查询资料可知,尽管持股状态都正常,但是各家股东的资本实力都比较有限,其中,规模最小股东上海天禧嘉福璞缇客酒店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仅50万元,规模最大股东咸阳宇宏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也仅有2.08亿元。
不过,观察瑞华健康历年偿付能力数据,可以看到,2022年,瑞华健康的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了分化,二者分别为162.81%和110.01%,显然,彼时瑞华健康还是通过其他手段暂时提高了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
通过查询年报,可以发现,瑞华健康分别于2022年6月和3月与前海再保险、人保再保险签订了未通过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比例再保险合同。
长期以来,财务再保险作为一种通过再保险合同转移财务风险、优化偿付能力和资本结构的手段,一直被国内外险企广泛使用。与传统的再保险主要侧重于转移保险产品的风险不同,财务再保险通常不涉及实际的风险转移,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财务安排,如调整偿付能力、改善资本充足率或处理负债等,帮助险企实现财务优化。
不过,财务再保险这种方式也一直备受质疑,一些观点认为过度使用财务再保险等于财务造假。为了防止出现风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4年11月印发了《关于改进保险公司财务再保险业务监管的通知》,对财务再保险合同行为、财务再保险相关方责任、财务再保险监管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规范,比如财务再保险改善偿付能力不得超过30%;董事长和总经理负最终责任;对于新签订的财务再保险合同,应满足通知要求;对于难以满足通知要求的老业务,应制定整改规划,原则上给予三年整改期。
受到监管政策制约,2024年起,瑞华健康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之间的差值便由60个百分点缩减至30个百分点内。2025年一季度,综合偿付能力跌破120%至101.51%,贴近监管红线。
03
“四不靠”险企普遍面临增资困境,老将陈剖建成破题关键人
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五大类别险企中,前四类险企相对都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托底,而最后一类“四不靠”险企,注定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四不靠”险企往往先天不足,他们没有央企股东的鼎力支持,也没有地方国资主导,或者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主导,公司治理结构易存隐患,股东资源匮乏甚至存在“吸血”风险,外部资本兴趣寥寥,在行业寒冬与资本补充压力下显得尤为脆弱。
其中,部分险企已进入“风险处置通道”,正在监管协调、国资救场下实现初步“托底”;也有部分险企甚至已完成阶段性重组,正处于“ICU维稳”状态,短期风险暂缓,但复苏路径仍待观察。
瑞华健康作为其中的一员,目前尚未传出更错综复杂的问题,但偿付能力充足率红线近在眼前,仅仅依靠负债端转型、依靠内源性资本能否解决这迫在眉睫的问题,还难以定论。
瑞华健康的创始人、董事长陈剖建,作为保险业的风云人物,成为破解瑞华健康困局的关键所在。陈剖建的保险生涯始终和“创业”二字紧密联系。公开资料显示,1988年,陈剖建加入中国平安,成为其创始团队成员;1994年,陈剖建创建天安保险,并担任董事长兼CEO,执掌天安保险长达15年;2001年,陈剖建又创建了恒康天安人寿(后改制更名为天安人寿)。2010年,在天安保险完成全国化布局之后,陈剖建功成而退,转投私募领域,又创立了红瑞资本。
2016年,陈剖建回归保险业,创立瑞华健康并担任董事长至今。可以说,瑞华健康正是这位保险老将二次创业的产物。而从重资产、高消耗的传统寿险转向小而精的专业健康险,陈剖建创业探索的路径转变也能反映出许多“四不靠”中小险企在保险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思路变化。
近期,瑞华健康推出“RHA3.0Pro”战略,意图将健康风险管理、健康服务管理、财富管理三大功能融于一体,向“管理式健康险”模式转型,从单纯风险补偿转向全流程健康风险管理。
不过,在行业资源日益向头部集中的大背景下,瑞华健康“RHA3.0Pro”战略能否成功,首要解决的仍是那个最基础也最迫切的生存问题:如何找到活水之源,补充资本?
<END>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