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场周评:制裁风暴与贸易博弈交织下的油价V型反转
文 / 林雪
2025-10-25 21:10:27
来源:亚汇网
供应端核爆:俄油制裁的连锁反应与执行疑云
美国特朗普政府周三宣布对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与卢克石油(Lukoil)实施"全维度制裁",包括冻结海外资产、禁止能源贸易结算及限制油轮运输服务。这两家企业合计占全球石油产量的5.3%,其海运原油出口若遭严格限制,可能导致全球供应缺口扩大150万桶/日。
市场反应呈现两极分化:亚洲买家迅速调整采购策略——中国三大国有石油企业暂停俄油进口,印度最大炼油商IOC计划削减30%俄油采购量,引发市场对短期供应紧张的担忧,推动油价单日飙升4.2%。然而,制裁执行力度存疑:俄罗斯已通过"影子船队"建立替代运输网络,且印度仍通过第三方贸易商继续进口俄油,实际供应损失可能低于市场预期。
需求端迷局:贸易战阴云与数据韧性的博弈
需求侧呈现"悲观预期与韧性数据"的激烈碰撞。周初,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的举动引发避险情绪,投资者担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抑制原油需求,导致周一油价急挫3.5%。但周二中国海关数据带来转折——9月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3.9%至1150万桶/日,超出市场预期,有效缓解亚洲需求疲软担忧。
更关键的是,下周美中领导人会晤的预期形成"缓和期权"。市场普遍预期,若会晤能达成阶段性贸易协议,将显着提振全球贸易活跃度与能源需求前景。这种预期推动资金在周后期流入原油期货,形成对冲关税风险的避险买盘,限制了跌幅并助推反弹。
库存拐点:EIA数据成为行情转折关键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周三发布的库存数据成为本周行情分水岭。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原油库存意外下降210万桶,汽油库存减少180万桶,馏分油库存下降120万桶,远超分析师预期的库存增加预测。这一数据直接反驳了此前的供应过剩论,印证了美国炼厂开工率回升至92.3%的旺季特征。
尽管API周二数据曾显示库存小幅增加,但EIA官方数据的权威性使其成为市场定盘星。库存下降不仅反映美国需求韧性,更暗示全球最大消费国正在消化前期累库压力,为油价反弹提供坚实基本面支撑。
OPEC+应急响应:增产承诺的平衡术
面对制裁引发的供应波动,OPEC+迅速释放产能缓冲信号。科威特石油部长周四表态称,组织已准备好通过提高产量弥补任何潜在短缺,并强调"市场平衡优先于短期价格目标"。该表态有效缓解了市场对供应缺口的恐慌,但同时也暗示OPEC+对全球供应中断风险的警惕性提升——若制裁执行力度超预期,OPEC+可能启动应急增产机制。
地缘暗涌:俄乌冲突与油轮积压的隐性压力
俄乌冲突持续发酵,虽未直接引发新的供应中断,但加剧了市场对能源供应链的担忧。早前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提及的油轮积压问题在本周初加重,黑海地区油轮运费飙升至每日8万美元,推高全球原油运输成本。投资者担忧冲突升级可能扰乱俄罗斯黑海出口路径,这种情绪在周初压制油价,但随着制裁消息落地与库存数据改善,地缘风险溢价逐渐被消化。
未来博弈:关键会议与价格区间重构
展望下周,市场焦点将聚焦三大变量:
美中领导人会晤:若达成贸易缓和协议,将推动WTI原油测试67-70美元/桶阻力区;若谈判无果,避险情绪可能重燃,考验65美元/桶支撑位。
EIA库存更新:需密切关注美国炼厂开工率与成品油库存变化,这将是验证需求韧性的关键指标。
OPEC+产量政策:若制裁执行力度超预期,OPEC+可能启动应急增产机制,这将影响中长期供应预期。
本周油价走势深刻揭示了国际原油市场的复杂性:供应端制裁扰动与需求端贸易缓和预期形成拉锯,库存数据与OPEC+政策声明提供阶段性支撑。在制裁执行力度存疑、贸易战情绪反复的背景下,油价波动风险将持续存在。市场参与者需在动态博弈中把握主要矛盾——既警惕短期供应冲击,也关注长期需求复苏信号,方能在波动中捕捉结构性机会。
(亚汇网编辑:林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