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房地产从业机构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办法》旨在预防、遏制洗钱及相关犯罪,加强和规范房地产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工作。
《办法》要求,在反洗钱义务方面,房地产从业机构应当充分考虑自身面临的洗钱风险,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指定内设机构或者人员负责反洗钱工作。同时,应采取合理措施定期识别、评估本机构面临的洗钱风险,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和采取适当的洗钱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持续监控其执行情况。
早在2017年,针对房产机构反洗钱的相关通知就已落地。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告诉记者,例如此前已明确房产交易资金要通过监管账户流转,现金交易超5万元须上报大额交易信息等要求。但如今洗钱的手段层出不穷,有的不法分子利用他人账户走账来掩人耳目,有的通过多次跨国转账、操纵空壳公司来绕开监管,过去的这些规定较为零散,面对日益复杂的洗钱手段,其监管效力逐渐落后于形势。
此次《办法》的发布,无疑是及时且必要,它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制度,就像给房地产市场安装了一把安全锁。在客户身份识别方面,《办法》明确规定,房地产从业机构不得向身份不明的客户销售房屋或者提供经纪服务。如果客户拒不配合提供身份证明材料等信息,机构可以拒绝服务,并根据情况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比如,在房屋销售或中介服务的实际操作中,如果买房者提供的付款账户并非本人,而是由多个陌生个人账户分批转账,或者资金来源不明,无法确认是工资、理财还是经营收入,一旦发现这些异常情况需要立即上报。
在交易记录保存方面,《办法》要求房地产从业机构应当采取妥善措施,完整、准确地保存获取的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期不少于十年。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内,这些资料都能随时接受查验,为可能的反洗钱调查提供有力依据。
对于可疑交易报告,《办法》指出,房地产从业机构发现或者有合理理由怀疑客户拟进行的房屋交易与洗钱等犯罪活动相关的,应当及时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提交可疑交易报告。这一规定使得房地产从业机构成为反洗钱前线的哨兵,能有效震慑和识别利用房产交易进行的非法资金转移活动。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记者表示,《办法》的出台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深远。一方面,能够有效打击利用房地产进行洗钱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黑钱流入市场抬高房价,让房地产市场更加干净、透明;另一方面,也能增强消费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对于真正有购房需求的消费者来说,降低了交易风险。《办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对一些资金来源复杂的交易产生影响,个别交易或许需要补充更多证明资料,开发商和中介也需要投入一定成本进行合规审查,但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房地产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