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行情
市场昨日震荡走高,创业板指领涨,沪指逼近3500点。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45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2453亿。板块方面,光伏、PCB、CPO、游戏等板块涨幅居前,保险、银行、电力等板块跌幅居前。截至昨日收盘,沪指涨0.7%,深成指涨1.46%,创业板指涨2.39%。
十大劵商
国泰海通证券:新能源发展将进入下半场,电煤消费拐点或将在2027年出现
国泰海通证券表示,近年来伴随着新能源装机高增,新能源发电量高速增长,对煤电的挤压效益日益明显,市场担忧在新能源的挤压下未来煤电将进入负增长阶段,从而导致电煤消费进入下行通道。而新能源高速发展时代已过,2025年起随着新能源“430、531”新政出台,并且考虑到当前电网巨大的消纳压力和新能源项目盈利性下降明显,国泰海通判断未来新能源发电将减速,对煤电的边际冲击减弱,电煤的需求拐点或将在2027年。从板块推荐角度,国泰海通推荐业绩风险释放,板块龙头企业。
中信建投:医疗器械行业短期业绩承压下半年多家公司有望改善
中信建投表示,中长期来看,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趋势向好,创新、并购、国际化将推动中国器械龙头逐步成长为全球龙头。前期行业承压主要与政策影响有关,多数公司全年整体呈现前低后高的业绩增速趋势,下半年业绩改善的趋势更为明显。预计三季度多家公司受益新产品新业务放量而实现环比改善,或去年同期低基数基础上实现高增长。细分板块来看,医疗设备板块部分企业受益于行业招标数据高增长和库存加速消化、业绩将逐步改善,高值耗材板块部分企业有望受益新产品逐步放量和集采优化政策、业绩确定性和估值修复。中信建投也看好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AI医疗、手术机器人等新科技方向的投资机会。
华泰证券:大功率充电桩产业链迎来政策催化
华泰证券表示,7月7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未来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目标。华泰证券认为,《通知》将加速大功率充电设施渗透,产品迭代或将提升设备企业盈利能力,并提升运营企业的利用效率,推荐充电桩龙头及运营龙头。
中金公司:虽下半年白酒基本面或仍有所承压,但估值已基本反映悲观预期,配置价值渐显
中金公司称,食饮板块需求有望边际企稳改善。分板块看大众食品基本面自3月起边际改善,下半年基本面有望稳中改善,预计新消费标的延续相对高成长,辣味零食、健康饮品、气泡黄酒等新消费趋势景气度有望保持,带动板块估值抬升,看好休闲零食、软饮料等子板块下半年表现。白酒受宏观经济及政策影响出现板块性估值回调,基本面处于筑底阶段,虽下半年白酒基本面或仍有所承压,但估值已基本反映悲观预期,配置价值渐显。
华福证券:A股龙头密集赴港 科技消费金融表现强劲
华福证券发表研究报告称:A股龙头密集赴港上市,其中科技消费金融表现强劲。
一、2025年港股反弹显著,市场成交表现活跃
2025年以来伴随着南向资金和部分交易资金的加速流入,港股市场成交表现活跃。恒生指数自年初以来累计上涨21.88%,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9.71%。资金量方面,截止2025年7月6日,南向资金买入成交净额达6860亿元,已经达到2024年全年成交净额的93%。
港交所上市公司数量逐步攀升,2月日均成交额创历史新高。港交所2025年1-5月平均成交额达1438、2973、2802、2747、2103亿港元(其中2月成交额创历史新高),分别同比+49%/230%/152%/145%/50%,5月南下资金成交净买入占港交所成交额比重已达22%。截止5月底,港交所共有2633家上市公司,同比去年增加23家,5月底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0.9万亿港元,环比+5%,同比+24%。
二、A股龙头密集赴港上市,港股IPO市场呈强劲复苏态势
A股龙头密集赴港上市。2025年上半年,共有24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覆盖医药、电力设备、食品饮料、金融等核心产业。其中,恒瑞医药、宁德时代、海天味业、三花智控、安井食品等行业龙头领衔登陆港交所,反映出优质资产跨境流动趋势延续。若监管流程进行顺利,下半年或迎来新一轮A股龙头赴港申报潮。
三、Deepseek引领中国资产重估,提振市场情绪
今年以来港股多个主题行业录得亮眼涨幅。(1)从恒生综合行业指数看,2025年医疗保健、原材料业、资讯科技业、金融业涨幅靠前,年初至今涨幅53.44%、49.98%、28.10%、25.05%。(2)从恒生主题指数看,2025年创新药、文化娱乐、金融、AI、中小型主题涨幅靠前,年初至今涨幅71.54%、32.30%、30.14%、25.34%、24.53%。
科技板块受益于Deepseek浪潮对中国资产的重估。港股核心AI资产小米、腾讯、阿里巴巴等权重股普遍迎来估值修复。消费板块则在新消费提振、内需改善、出境旅游回暖背景下表现强劲。金融和地产板块各有催化:大型中资银行保持稳定,保险举牌大盘蓝筹优化资产负债匹配,券商升级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牌照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内房板块在开发商债务持续化解背景下局部反弹。医药板块受创新药审批提速、港交所18C制度落地提振,成为资金关注的新焦点。
东北证券:脑机接口重大进展助力人形机器人发展
东北证券发表研究报告称:脑机接口重大进展助力人形机器人发展。
脑机接口重大进展,未来有望控制机器人。近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发布了一段长达一小时的视频,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及产品发展方向。Neuralink公布了未来几年的详细发展规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Neuralink计划在言语皮层进行植入,目标是直接解码无声的"意图言语"。到2028年,电极数将超过2.5万个,能够触及更深层脑区,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神经性疼痛等,并开始探索与AI的深度融合。
Neuralink认为,2028年或许全体人类都有望跟AI互联,全部变成机器人。Neuralink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全脑接口",其希望通过植入拥有数十万乃至数百万通道的设备,解决所有已知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是释放人类大脑的全部潜能,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中信证券:长鑫存储开启上市辅导 国产存储链持续受益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国内最大的DRAM存储企业长鑫存储启动上市辅导,DRAM存储芯片市场被韩美厂商垄断,长鑫的技术在加速迭代追赶全球先进水平,产能在2024年实现翻倍增长。未来长鑫上市有望持续拉动扩产,设备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建议重点关注长鑫设备、封测、模组及IC载板产业链受益标的。
天风证券:反内卷利好水泥 继续推荐高端电子布品种
天风证券发布研报称,当前水泥价格再次触底,上周华东均价同比低17元/吨,水煤价差基本与去年持平,上层再提反内卷后,价格协调机制有望再次发挥作用,关注后续价格反弹机会。
电子布方面,近期受算力景气预期提升带动,特种电子布(低介电一代/二代/低膨胀)高景气预期仍有望继续上修,三代布进度有望加速。玻纤及电子布传统产品基本面自去年龙头总经理换帅后基本已触及周期底部,今年结构景气带动稳中向上,利润垫相对稳固。
银河证券:生命科学上游板块有望迎来新的投资机遇
银河证券研报称,生命科学上游指服务于生命科学研究及工业生产全过程的相关产业,包括仪器设备、耗材、原料及服务,具有专业化、高壁垒、周期性三大特征。行业在疫情期间高速发展后景气度下行,但行业龙头持续扩张,并加速出海布局。目前看生命科学上游板块股价处于历史低位,但业绩拐点已现,主要企业2024年收入同比增速10.75%,2025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速9.5%,较2023年明显回升,经营拐点原因主要为投融资企稳回暖、工业降本增效推进国产替代。叠加4月以来关税壁垒催化的自主可控趋势,国产替代有望加速进行,生命科学上游板块有望迎来新的投资机遇。
瑞银证券王斐丽: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或超过200万台
在接受上海证券报等媒体采访时,瑞银证券中国机械行业分析师王斐丽表示,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或超过200万台,到2050年超过3亿台。2035年全球潜在市场空间为300亿美元-500亿美元,2050年达到1.4万亿美元-1.7万亿美元。届时,涵盖组件和OEM、软件和数据、生产和服务的生态系统将正式形成。
“人形机器人未来的终局是‘资本品+消费品’的终局。”王斐丽表示,长期来看,人形机器人未来既能够作为生产工具,也能成为可选的消费品。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年度需求将达到8千多万台。未来25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0%。不过,尽管王斐丽对行业长期看好,但她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电动汽车时刻’在5年之内不太可能出现”。
在商业化层面,王斐丽认为,商业化落地将会在工业场景、服务业场景先落地,最后才会进入到家庭侧、消费侧。背后原因在于,工业场景对机器人在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相对简单,且对成本和价格的容忍度更高。而在家庭侧,用户期望机器人能够完成多元化任务,门槛更高。据她预测,到2030年,工业用例将占到63%,其中,超过一半的模型仍非双足机器人。
就业界关注的成本而言,在王斐丽看来,产品价格、成本将出现特别大幅的下滑。“预计在未来20多年内,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成本应该能够下降70%以上。”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哪些环节可能率先受益?
“在上市公司中,上游关键组件生产商在未来3到5年内最有望受益。其中包括全球自动化组件、全球汽车零部件、美国半导体、中国和澳大利亚稀土、中国和韩国电池厂商。”王斐丽表示,与上游相比,中游环节在短中期内面临财务压力,且需要进行大量投资,未来5年之内压力较大。但从长远来看,行业最终的主导权会回归到中游企业。
对于整机厂商而言,未来3到5年,甚至5到10年,同样需要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其中包括硬件端、软件端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与下游客户共同开发新产品。这种高强度的投入情况,同样使整机厂商在财务方面面临着一定压力。
展望更长期的价值,王斐丽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从短期来看,颠覆性的影响不太可能发生的,但会循序渐进地、慢慢地化解人口结构瓶颈带来的挑战,比如将在老龄化、服务领域产生重要积极影响。此外,还能重塑全球制造业的供应链。”
至于发展速度,王斐丽说,这取决于技术进步速度以及法规和消费者的接受度和认知度如何形成。大脑技术是关键瓶颈,但大语言模型(LL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的爆发式发展,结合创新的数据收集和训练,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最终能实现与人相当的性能。
(亚汇网编辑:章天)